Cui HuaFeng: Modernity·Orientalism·Impression
崔華峰:當代·東方·印象
崔華峰工作室創始人
集美及集美組創始人之一
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
崔華峰以“當代·東方·印象”為研究方向,主張承東方文化·智慧思想,以當代的手法創作再現,響應現代人的鑒賞觀,獲東方+當代的印象,中國當代東方設計領軍人物,也是從不以公司名義從業的獨立設計人。當下轉型空間文化藝術,專注中國傳統青花當代化研究。
崔華峰從業27年,曾獲廣東省“嶺南杯”功勛設計師,第七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榮譽獎,中國裝飾行業二十年——貢獻獎,金羊獎-2008年度中國十大設計師東方成就獎,FX國際室內設計(英國) Finalists 獎,作品入選《廣州亞運媒體新聞中心形象景觀設計》。
采訪錄
從最初的設計到現在“東方文化”的設計理念,您覺得發生了哪些認知性的轉變?
當初做設計選擇“東方文化”作為設計思考的切入口,主要是出于“偷懶”、“不愛學習”的“取巧”和“聰明”,沒想到的是“投機”成功,居然還真品出了味道來!“東方文化”是地道的地域產物,腳踏“母親大地”“背靠大樹好乘涼”。新時代,正如習主席所說:“樹立文化自信心。”三句話:東方文化是我們本身具有的存在;轉變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;我的研究方向仍然是:當代東方,用東方話講國際語。
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的改變,您認為這些年從設計的角度,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是如何發生演變的?
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,歷史上就沒有停止過。祖國的大門開放后,尤其是現在,給人的“成果”好像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俗。但我認為無論怎樣改變我們也還是吃米飯和面條的,無論怎樣交融也不會“混血兒”滿街跑的。
設計,它的根本屬性在工商注冊時就已經明確了:服務性行業。從歷史上看,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都明顯地活躍在技術和制造業層面上。我個人認為,設計師做好我們服務的本職,關注國際“技術”和世界制造手段、材料成果……能用國際現代的手段服務好我們的客戶,就是一種演變?我不太相信,國際現代的技術手段能摧毀掉演變掉我們五六千年的文化積累。相反,我堅信是“演現”而不是“演變”,當然,最通俗的詞是“變現”。
當今社會都在追求時尚潮流,卻沒有一種思想高度,您覺得應該如何看待設計潮流?
首先,我欣賞時尚。但我不太入流,因為時尚是自由的。潮流則會被流著走,成為過去式。有時候,我覺得“時尚潮流”是商人為生意而制造出來的,而“思想高度”又挺像腦力勞動者提出來的;那“設計潮流”呢?設計潮流有可能是設計師提出來的。所以我認為設計師最好的應該是“過好生活,做好設計,別搞事兒”。因為設計只有一股潮流源:“設計源于生活”。時尚的對應詞是經典,而歷史上,很多經典都是源于時尚的。建筑和室內是一項耐性的活兒,耐時間性的活兒,耐生命的活兒……隨便換衣服容易感冒呢!我的觀點是硬(生活空間)經典,軟(生活人和物)時尚。
您是如何看待中國原創設計的意義與價值?
“背靠大樹好乘涼”,原創,我聽古人的。在大樹蔭底下,弄個太陽出來,挺搞笑的呀?中國,我們的生活曲線,從有實物考證算起,少說也有五六千年了,這條曲線非常的美,非常的溫柔,令我們的今天仍有黃酒喝,有美味的中餐享受,還有那影響深遠的中醫……作為一個設計師,我們為什么要放棄這條曲線而去另畫一條曲線呢?
好吧!我認同原創設計,但請允許我加上三點水:源創設計。在鋼筋水泥大玻璃的屋子里,炒著中菜,喝著黃酒,算不算也是一種時代的價值呢?那意義呢?意義就是6000年+1+1+1……啰!
放眼我們本身所在的行業和領域,您覺得這些年,華人設計發展最讓人欣喜和擔憂的是什么?
有人說,我們華人不懂設計,我們華人抄襲別人的設計,我們華人崇洋媚外……改革開放都三十多年了,這些都過去啦!現時,歐式產品產銷量都明顯下降了,沒有什么擔憂的。一定要說一二的話,那就是設計從業人員真的有點兒多了……
崔華峰:當代·東方·印象
崔華峰工作室創始人
集美及集美組創始人之一
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
崔華峰以“當代·東方·印象”為研究方向,主張承東方文化·智慧思想,以當代的手法創作再現,響應現代人的鑒賞觀,獲東方+當代的印象,中國當代東方設計領軍人物,也是從不以公司名義從業的獨立設計人。當下轉型空間文化藝術,專注中國傳統青花當代化研究。
崔華峰從業27年,曾獲廣東省“嶺南杯”功勛設計師,第七屆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榮譽獎,中國裝飾行業二十年——貢獻獎,金羊獎-2008年度中國十大設計師東方成就獎,FX國際室內設計(英國) Finalists 獎,作品入選《廣州亞運媒體新聞中心形象景觀設計》。
采訪錄
從最初的設計到現在“東方文化”的設計理念,您覺得發生了哪些認知性的轉變?
當初做設計選擇“東方文化”作為設計思考的切入口,主要是出于“偷懶”、“不愛學習”的“取巧”和“聰明”,沒想到的是“投機”成功,居然還真品出了味道來!“東方文化”是地道的地域產物,腳踏“母親大地”“背靠大樹好乘涼”。新時代,正如習主席所說:“樹立文化自信心。”三句話:東方文化是我們本身具有的存在;轉變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;我的研究方向仍然是:當代東方,用東方話講國際語。
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的改變,您認為這些年從設計的角度,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是如何發生演變的?
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,歷史上就沒有停止過。祖國的大門開放后,尤其是現在,給人的“成果”好像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俗。但我認為無論怎樣改變我們也還是吃米飯和面條的,無論怎樣交融也不會“混血兒”滿街跑的。
設計,它的根本屬性在工商注冊時就已經明確了:服務性行業。從歷史上看,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都明顯地活躍在技術和制造業層面上。我個人認為,設計師做好我們服務的本職,關注國際“技術”和世界制造手段、材料成果……能用國際現代的手段服務好我們的客戶,就是一種演變?我不太相信,國際現代的技術手段能摧毀掉演變掉我們五六千年的文化積累。相反,我堅信是“演現”而不是“演變”,當然,最通俗的詞是“變現”。
當今社會都在追求時尚潮流,卻沒有一種思想高度,您覺得應該如何看待設計潮流?
首先,我欣賞時尚。但我不太入流,因為時尚是自由的。潮流則會被流著走,成為過去式。有時候,我覺得“時尚潮流”是商人為生意而制造出來的,而“思想高度”又挺像腦力勞動者提出來的;那“設計潮流”呢?設計潮流有可能是設計師提出來的。所以我認為設計師最好的應該是“過好生活,做好設計,別搞事兒”。因為設計只有一股潮流源:“設計源于生活”。時尚的對應詞是經典,而歷史上,很多經典都是源于時尚的。建筑和室內是一項耐性的活兒,耐時間性的活兒,耐生命的活兒……隨便換衣服容易感冒呢!我的觀點是硬(生活空間)經典,軟(生活人和物)時尚。
您是如何看待中國原創設計的意義與價值?
“背靠大樹好乘涼”,原創,我聽古人的。在大樹蔭底下,弄個太陽出來,挺搞笑的呀?中國,我們的生活曲線,從有實物考證算起,少說也有五六千年了,這條曲線非常的美,非常的溫柔,令我們的今天仍有黃酒喝,有美味的中餐享受,還有那影響深遠的中醫……作為一個設計師,我們為什么要放棄這條曲線而去另畫一條曲線呢?
好吧!我認同原創設計,但請允許我加上三點水:源創設計。在鋼筋水泥大玻璃的屋子里,炒著中菜,喝著黃酒,算不算也是一種時代的價值呢?那意義呢?意義就是6000年+1+1+1……啰!
放眼我們本身所在的行業和領域,您覺得這些年,華人設計發展最讓人欣喜和擔憂的是什么?
有人說,我們華人不懂設計,我們華人抄襲別人的設計,我們華人崇洋媚外……改革開放都三十多年了,這些都過去啦!現時,歐式產品產銷量都明顯下降了,沒有什么擔憂的。一定要說一二的話,那就是設計從業人員真的有點兒多了……